|
|
作为听觉和嗅觉的青岛
|
张小失
青岛于我原本是一个城市概念。若以眼睛来主导旅游的话,我估计它很难给人以惊喜。毕竟更大、更现代化的城市很多。因此,从列车抵达的那时起,我便启动了耳朵和鼻子。 这座城市很安静。这是座女性化城市。我们可以听见发动机的声音,但很难一闻喇叭或自行车铃声。因此,也绝难听到交警的哨子或吆喝。这样的声音使我的思维很有秩序,心境也随之宽敞。
我们下榻在老城区,邻近的中山路是该市重要的商业街。稍事休整后,我们便沿街向栈桥散步过去。相较而言,中山路的商业味远逊于北京、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的街道。我个人认为,商业气氛主要是视觉与听觉的组合,而中山路恰恰淡化了后者,致使商业味遭受严重删节——即便是音像店也没有在门前装个富有震撼力的音箱。我在怪怪的感觉中,听到了文明的回声。
快到栈桥的时候,海风已灌满了我的鼻孔。我不知道如何形容那种味道,或许,那是一种辽阔的味道,蕴藏着某种象征意义,再加上巨轮的一声长鸣,我就有些怀疑:生命或许并非如哲人所描述的那么压抑和拥挤——在这样一座城市里,人们也能听见和嗅到海洋那蓝色的万顷波涛。
很好,青岛已初步接纳了我的心灵。
一边是大街,一边是大海。人类社会与大自然毗邻而居。游人的欢声笑语被海风吹得湿润了。我置身其间,像一根海带,挺自在地漂着、游着。我惬意地拉下眼帘,尽享生命的光明、宽阔与甜美。我在自己的脑海里下潜。渐渐地,海浪的声音弱了,海风的味道淡了。我感觉自己变成一条小金枪鱼,在海藻中穿梭、游弋。我排除了听觉、嗅觉、视觉。我变得轻松而干净。我想起不远处的崂山,它是道教三大发源地之一——原来如此!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傍晚,我们穿越诸多小街、小巷回宾馆。沿途比白天更安静。偶尔发现一队玩闹的小学生,倒显露出“此时有声胜无声”之生趣。还有零零散散的市民在街边走动,身上弥漫着贝壳和沙滩的气味。他们总体的平静使我惊讶: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但环境更能改变人。生活在城市这种人类社会味道极浓的环境中,他们居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躁动和欲望!难道他们近崂山而先得道——参透老、庄之神韵了?我决定再窥探一下他们的夜生活。
然而,夜里9点过后,整个老城区商店几乎全部关门大吉。路灯寂寞地站着,照不见几个人影,也听不见舞厅里传来的那种恶俗的卡拉OK。我耸耸鼻子,发觉汽车的油烟味也被海风淡化了。此时的青岛,更像一座普通小镇。如果我牵着一条狗,而街那头踱着一只鸡——那么,就会出现老子所推崇的社会景象:鸡犬相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