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徽商富庶的历史见证
|
张和敬
承志堂,座落于黟县宏村,是清末徽商汪定贵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前后营造的宅邸,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全屋砖木结构,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个,7处楼屋,大小60间,门60个。据传,当时建造承志堂花去白银60万两,木雕上镀黄金100两,全屋仅木雕就由20个工匠雕刻4年才完成。由此可见徽商的富庶和对住宅的重视。
徽商经营范围极广,“其货无所不居”,其中“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这四大行业中,从事盐业的经营资本最厚,“非巨商贾不能任”,获利也最多,所以徽商之富莫过于盐商。明清时期两淮盐运的中心在扬州,这里舟车辐辏,万商云集,富商大贾众多。扬州瘦西湖畔有一座砖砌三层白塔,整体造型优美,雄伟古朴,酷似北京北海公园的喇嘛塔。相传此塔为徽州盐商江春所建。江春,歙县江村人,经商有道,才略雄俊,很受乾隆皇帝赏识,相继赐封为内务奉宸苑卿、承宣布政使、诰授光禄大夫。乾隆皇帝在一次游览扬州的晚宴上,信中问道:瘦西湖有无白塔?豪吏巨商无言以对。唯江春随口奉应说有,乾隆当即降旨,明日以瘦西湖观塔。其实湖畔无塔,这欺君之罪如何了得。江春事后心急如焚。忽然他灵机一动,连夜源人搬运食盐,用盐堆起了一座假塔。翌日,蒙蒙大雾弥锁湖光山色,艘艘画舫荡开碧波轻烟,乾隆在画舫上透过朦胧的雾气,隐约间看见了巍峨矗立的白塔,龙颜大悦。乾隆离开扬州后,江春怕事情几露,就在盐塔的基地上赶建这座白塔。它历经200多年的风撼雨击,仍挺立迄今。由此可见,徽商盐商财力的丰伟。明代万历年间,有人估计扬州的盐商资本约为三千万两。清代有人估计为七八千万两,这与乾隆的国库存银七八千万余两之数大致相等。在明代,“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的中贾比比皆是。到了清代,有些巨贾“富以千万计”,“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他们财力之丰,就连乾隆皇帝也曾因之发出“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感叹。
徽商在获得丰厚的利润之后,除了追加部分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大多在故乡建家祠筑宅邸、修族谱、置族田以及助修书院等等。在当地则经商设店,建屋置地,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发展。胡适之先生曾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地方只是一个村落。徽州人来了,就开始成立店铺,逐步扩大,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这番话就直白地道出了徽商在促进村落“都市化”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安徽霍邱县有一个有名的重镇(原名叶家集),就是一个叶姓的徽商到那里营商而逐渐形成的一个集镇。“无徽不成镇”由此可见一斑。
承志堂的木雕精美绝伦,堪称一绝。正对中门的前厅横梁上雕有“唐肃宗宴客图”,中门上方面临厅堂处雕有“百子闹元霄”图,场面壮观,层次分明,线条清晰,人物神态惟妙惟肖。分布各处的“渔樵耕读”、“金钩垂鱼”及“董卓进京”、“长坂坡”、“三英战吕布”等戏剧图案,构图丰富,雕刻精巧,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之中,增加了知识和情趣,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