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人文地理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29日
徽州民俗
佚名

  古徽州山川秀丽,文风昌盛,商贾豪门显赫一时,新安文化独领风骚。但由于地势所限和礼教约束,民间习俗也是自成一统。史书上说:“江左之俗,徽为最美。”最早的南宋《新安志》记载:“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山谷民衣冠百年不变。”一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是“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徽人俗尚勤俭,读书耕田,注重礼仪,尊老扶幼,蔚然成风,世代绵延。

  当您深入黄山市各区县、乡镇与民相处,把盏交谈,就能惬意地感受到那种淳朴的古趣。这里无论是日常起居,还是婚丧嫁娶、生儿育女;无论是楹聊门对,还是喜庆庙会,竞技游艺,都程度不同地残留明、清以至唐、宋遗风。

  说起吃,名列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是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四十年代仅上海一地就有130多家徽菜馆店。

  徽菜有二百多个品种,擅长烧、炖、蒸,很少爆、炒,特别是选料考察,讲究火功,芡大油重,保持原汁原味。传统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腌鲜桂鱼、香菇板栗、凤炖牡丹等二、三十个。徽菜中“腌鲜桂鱼”最为人津津乐道,为何新鲜桂鱼要用盐腌过再烧?原来,桂鱼(鳜鱼)属淡水鱼种,徽人食桂鱼多从远地挑运,据说有位肩贩挑了两桶桂鱼,行至半途而鱼臭,肩贩情急生智,刮鳞去鳃,掏尽内脏,抹上食盐,厨师用徽菜烹调技艺,重料、小火红烧,食之肉质细嫩,且醇厚入味,后人仿效,竟成了名菜“腌鲜桂鱼”,欲称“臭桂鱼”,其实香而不臭。

  “春节”,吃喝自不用说,但主要是开展民族节庆活动,舞狮、舞龙、嬉灯、亮船、抬阁、得胜鼓、焰火。嬉灯亦称嬉鱼灯,取“五杂丰登,岁岁有余”之意。抬阁,是徽俗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阁又叫角,就是抬着戏台和角色,由扮饰古代人物。小演员骑坐在铁架上,登上装点着布景、道具的小戏台,让大人抬着,抖动着地走巷,娃娃扮角色,嫩艳可爱,加上烛光摇曳,烟火掩映,今人、古人、神仙、鬼怪一起,其乐无穷。舞龙,一般各地都有,而徽州的舞板龙,却是本地特产。山民居信分散,制作长龙不易,难以保管,就创造了板龙,木板长约6尺,类似家用之长板凳,木板中间下部装有木棍,两头钻有标眼。无龙时,钉上灯笼,板板相搭,穿上梢棒,接板成龙。舞板凳家家都出,一丁一板,平时家用,舞时相凑,也表示乡邻团结协作。板龙可以任意衔接,最长可达一百多节,在山道上游走,点点烛光、连绵闪烁,恰似游龙自天而降,煞是壮观。

  黄山人日常生活崇尚俭朴,但十分讲究。住房布置必有字画,有的柱子上仍然保存着旧时木制楹联,如“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经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孝悌传家根本,诗画经世文章‘;厅堂长条案桌上东瓶西镜,取意“平静”,案前八仙桌,两旁罗汉椅,古风犹存。黄山人家有两样必备的用具-火桶和竹筒,火桶用来烤火取暖,竹筒装盛食物。有的竹筒雕刻图纹,时常捧摸,光滑泛亮,俨然成了一件工艺品。火桶样式极多,有桶工、箱式,大小不一,内装火盆。桶有弧形台板,一个人坐着烤火,箱式可供几人共用,围坐取暖。还有一种竹编火笼,形似小型竹篮,以铁皮小盆,铺上表灰,埋以炭火,既能拢在胸前,又能放在脚下。学生上学,人手一笼,听课时置于脚下,处处皆是,称得上是黄山民间一景。

  山各地都产茶,黄山人都爱喝茶。祁红、屯绿驰名海外。黄山所产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白黄芽、绿牡丹、松萝、雀香、莲心、顶谷大方等绿菘是为上品。茶,不仅是极佳饮料,且有一定医疗价值,松萝茶可降血压,顶谷大方能减肥;黟县石墨岭生产一种“石墨茶”,含十多种微量元素,能防病抗衰,当地人多长寿,据说与此有关。 黄山人好客,客到必上茶,不用茶壶,而用茶杯单沏,冲水以杯满七八分为宜,待茶叶发开后再添。喝茶时讲究慢啜细品。一杯好茶,汤清色碧,雾气袅袅,幽香扑鼻,沁人心脾,令人气爽神清,回味无穷。

  黄山脚下珍奇无数,神秘莫测,当您畅游归来,捧上一杯香茶,慢啜细饮,品回味,心旷神怡之际,浮想联翩,这神奇又神秘的仙境,不就在人间,在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