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人文地理
文章来源:畅游网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28日
花儿与胡子(一)
Aloe


  西北有支民歌调子,叫“花儿”,有人说是回回的民歌,也有人说是汉族的民歌,回回喜欢唱,所以就讹传成回回的民歌了。 

  东乡族把“花儿”叫做“端”,从山路到田间,从日出到黄昏,东乡族人祖祖辈辈唱着“花儿”,唱着喜怒与哀乐,唱着爱情与希望 ... 

  在甘肃临夏,聚居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东乡族。说她古老,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可东乡的名称却是1955年才确定的。 

  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说法不一,至今也没有定论。近年,有研究考证,东乡族的祖先是以回回、色目人为主体,由于元朝帝国的军事扩张,逐渐融合了一部分汉人、蒙古人等,最终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东乡族。 

  东乡族信奉伊斯兰教,许多习俗与回族相似,因此,一直以来,东乡族都被归为回回的一个旁支,直到1955年,才正式定名为东乡族,并成立了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其语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中蒙古语约占60%左右;其次是汉语词汇,约占东乡语的30%以上;另外还有15%—20%属于阿拉伯语、波斯语。 

  东乡族人的外貌有中亚人的特点。男子大多为大眼睛、深眼窝、浓眉、多髯;而女子则杏眼、桃腮,脸部线条明显。过去,东乡族男子有蓄胡须的习惯,出门在外,同族的人看见大胡子,就会以礼相待,给予帮助,因此,胡子成了东乡族人的标志之一,古来就有“胡子是路票”的说法。 


东乡服饰

  最早的东乡族服饰很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男子多穿宽大的长袍,束宽腰带,腰带上挂有小刀、荷包、鼻烟壶、眼镜盒之类的物件;头戴平顶软帽,分黑、白两色。后来,男子多穿不加布面的白色皮衣,其长的如长袍,短的似褂子,多用黑羊皮或毛棉织品沿边,黑白分明、美观大方,既可以穿,又可以盖。 

  东乡女子心灵手巧,喜欢在衣服的领圈和大襟上绣花,牡丹是她们偏爱的花饰。轻薄柔软、绚丽透明的绸纱盖头,也是东乡女子的着衣特色。女孩从七、八岁开始直到结婚以后一二年都戴绿盖头,中年妇女戴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现在,为了方便劳动,盖头已被白帽子所代替,这种白帽子有些象护士的工作帽,不过上面绣有美丽的牡丹花饰。服饰也有所改变,以穿布衣为主;青年妇女喜欢穿红挂绿,上衣宽大,齐膝盖,大襟在后边,外面加一件齐膝的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 

东乡节日 

  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东乡的节日主要有尔德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尔德节,也就是开斋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凡能参加斋戒的男女,每日从黎明到日落不饭不食,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尔德节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节日一大早,东乡族穆斯林,沐浴净身,穿上洁净崭新的民族盛装,在清真寺做礼拜,听教长、阿訇讲经布道。然后各家上坟,悼念亡人。之后,乡亲邻里互相拜年。每家每户都准备了炸油香、酥馓和油果等节日食品,相互馈赠和招待客人。 

  东乡族人民热情、好客,即便不是节日期间,有客来访也是盛情款待。客人一到,首先被请上铺着柔软毛毡的热炕,敬上一碗滚烫的、弥漫着清香的油面茶,或是一盅"三炮台"盖碗酽茶。随后,宰鸡、杀羊、炸油香;招待客人时,主人伺立一旁,一边为客人上菜,一边劝酒劝菜,这就叫“伺客”。 

  东乡族在伺客吃鸡时,还有一种独特的习俗 — 礼让鸡尖。“鸡尖”,或称“尕鸡娃”是东乡族土语,意为鸡的尾巴骨。 

  一只鸡炖熟后要剁成11块,即两个大腿、两块勺勺肉、四块翅膀、两块胸部岔子肉、一个鸡尖。当把鸡肉端上桌后,主人视客人的年龄大小喝尊贵程度,用一双洁净的筷子夹鸡肉敬来宾,通常是贵客、长辈吃大块,晚辈吃小块,而“鸡尖”只能敬奉给席面上最尊贵的一位客人受用。

  得到主人所敬“鸡尖”的那位客人,不能立即吃掉“鸡尖”,而是要待大家吃到最后时,再夹起“鸡尖”,礼让给自己认为有威望的人或同辈人。一般席间客人互相礼让“鸡尖”是常规客套程序,谁也不能随便接受。在东乡人的席面上,要是那一位客人吃了“鸡尖”,则象征他代表大家吃了席上的鸡,说明他是主客,今天的鸡是专为他的光临而宰的,感到十分荣幸、自豪。 

  东乡人对“伺客”习俗非常看重,他们认为待客不“伺客”是一件极不礼帽的事,主人家因而也不算是一个有礼帽的好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