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他们是创造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对推动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起义领袖——石柳邓 在苗族社会发展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农民起义领袖,石柳邓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一个。
石柳邓,清乾隆二年(1737年)出生在贵州省松桃厅(今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塘汛大寨营一个苗族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仅靠少量土地和父亲农作之余编打些草鞋出卖勉强为生。在贫苦中成长起来的石柳邓不为困境所折服,反而磨炼出坚强的意志,锻炼了体格,练就了一身本领。
乾隆五十八年(1793),湘黔川鄂边界一带发生大旱,粮食歉收,群众温饱问题温饱问题难以解决。但地主官僚们仍催租逼债,各种徭役捐税有增无减。当地汉族群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起来反抗,进攻地主庄院,但一时未能攻下。石柳邓接受汉族群众之邀,带领松桃苗民前往支援。他们捣毁地主庄院,分了地主财物,打退前来镇压的官兵,声势越来越大,迫使清政府减免了灾区一年的粮赋。
1794年,石柳邓在苗族地区宣传联络时,不心小走露风声,遭到官府袭击,石柳邓立即组织反击,被迫在1795年1月13日宣布起义,群众纷纷参与,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
声势浩大的黔东、湘西苗民起义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夺地,大举歼灭清军官兵。在较短的时间里,控制了黔、川、湘三省交界的许多地区,人数民族到30多万,并有汉、土家等民族参加。
苗民起义军的胜利,使清朝统治者大为震惊,立即调集黔、滇、湘、鄂、川、粤、桂七省清军,从四面八方向义军发起进攻。起义军凭险抗拒,分路迎击,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清军展开了英雄顽强的战斗,多次打退清军进攻。
苗中豪杰——项崇周 项崇周,云南西畴县么洒锅底塘村人,清咸丰六年(1856)出生于一个贫苦的苗族务农家庭。七八岁时,随家人搬至麻栗坡县扣林山脚的猛洞居住。
崇周自幼喜欢舞拳弄棒,10岁就随父兄上山打猎。十五六岁时,项崇周已是英姿挺拔的汉子,练就了一身好武功。
光绪初年,项崇周回到猛洞做“寨老”,他办事公正,有条不紊,深受大家尊敬。而正当此时,法帝国主义侵占越南,进犯我边境,强行霸占我国云南安平厅约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烧杀抢掠,奴役我边境各族人民。项崇周气愤难平,他联络20多个苗族群众,组成一支抗法队伍,拿着大刀、长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三人一组,五人一队,灵活机动地伏击法军,使侵略者胆战心惊,不敢单独行动。
中法战争爆发后,项崇周听到刘永福的黑旗国和滇、桂军队在越南杀敌消息后,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忱,也使他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决心更加坚定。
光绪十年(1884)春,项崇周召集各民族群众聚会,举起抗法义旗,很快得到各地群众的响应和支持。他所率领的军队,神出鬼没,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不知东西,屡次取得胜利。由于功勋卓著,项崇周被清政府封为南防统带,负责麻栗坡、马关、河口的边防。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表彰项崇周捍疆卫土的卓著功勋,清政府授予他一面锦旗,上书“边防如铁桶,苗中之豪杰”。肯定了他20余年来带领各族人民不屈不挠地抗击侵略者、为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所作出的贡献。
革命先驱——王宪章 在中国著名的辛亥革命中,曾涌现出许多执着追求民主的革命人士,苗族的王宪章就是其中之一。
王宪章,原名应贤,清末贵州兴义府普坪人(今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普坪)。光绪十四年(1888)生于一个苗族家庭。
王宪章十几岁时,考入兴义府城新建中学。时校长为新化李润庵先生,思想先进,倡导革新,学校有许多进步快报供学生阅览。这一机遇,使王宪章从中学到了不少革命思想,为其后来从事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
清末,上海、广州、长沙等大城市都有许多的进步人士组织的革命团体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武汉文学社便是其中之一,王宪章加入文学社,并担任了副社长。
文学社与先进会联合进行革命的宣传活动,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王宪章带领革命军奋勇抗战,与清军血战40余日,并于1912年加入同盟会。不久又被任命为革命军第二师代理师长,后改任总部军务司副司长。
袁世凯窃国后,实行反革命的独裁专制,屠杀革命党人,王宪章就是袁世凯悬赏缉拿的包括孙中山在内的20名革命党首领之一。民国二年(1913年)夏,孙中山、黄兴等人,为挽救革命,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发动“二次革命”,组织“讨袁军”,反抗袁世凯的镇压,王宪章被任命为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随后与黄兴、李烈钧等在南京抵抗袁军进攻,失败后与黄兴赴日本。不久,他回到上海,组织“铁血团”,自任团长,往来于日本、上海之间,策划讨袁事宜。恼羞成怒的袁世凯又怕又急,买通败类行刺王宪章。王宪章由于一时疏忽,被袁氏被遣的特务骗到上海一西餐馆,以麻醉药放在面巾里,王宪章用后受麻醉而被捕,连夜又被解放往南京。冯国璋秉承袁世凯的旨意,于1914年12月19日(民国三年旧历十一月初三)暗害王宪章于操场中,并且秘密处理了他的遗体。时年27岁。
苗家文豪——沈从文 湖南凤凰县,位于湖南西部。这里风景秀丽,一条清澈的河流——沅水缓缓流淌。千百年来,这里的山水养育了苗、土家、汉等民族,培育出不少文人墨客,骁勇军人。这里也是苗家沈从文的故乡。
沈从文,原名沈兵焕,曾用名上官碧。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一个巨家大族。
少年的沈从文极为顽皮,聪颖,记忆力好,成绩也不错,但却对旧式教育极为不满,因此经常逃学,于14岁时便离开学校,参军。
参军后的沈从文在辰州时思想发生了变化,开始想到改行,弃武从文。不久,他脱离了部队,博览群书,醉心文学,开始读《改造》和《新潮》,以及刊登郁达夫、郭沫若等人
作品的刊物。
来到北京欲想读书的沈从文,遇到了重重困难,无奈迁居上海。1929年,在胡适推荐下,到上海附近的吴淞中国公学教文学与写作。此后,他又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这对一个没有文凭的文人来说,
无疑是极大的鼓舞。1933年秋,他出任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
沈从文观察敏锐,创作手法独特,富于变化,在各种徘徊探索中。反映出他的独具慧眼。一旦找到一种新的文学语言,一种各国都在采用的文学技巧时,他的创造力必须随之大大发挥。同时,他对文学也始终采取严肃态度,通过心理剖析把作品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的现实主义或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其作品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沈从文一生著述丰厚,从事创作26年,各类作品共736篇,集子85种。主要文学伤口有:《边城》、《长河》、《烛虚》、《湘西》、《湘行散记》、《棉鞋》、《夜渔》、《腊八粥》、《龙朱》、《母亲》、《我喜欢你》、《松子君》、《我的教育》、《萧萧》、《三个女性》、《从文自传》、《八骏图》、《贵生》、《湘西风采》等。
1988年5月,这颗文坛巨星陨落。他给后人留下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