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祭鼓节

   苗族至今留存着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尤以在台江的表现最为集中。其最高礼仪为祭鼓,即祭祀祖宗。因而最能表现苗族宗教文化特性的活动,也就当数祭鼓节了。 祭鼓节又称“吃牯藏”,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是苗民以“姜略”(社或盟)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的大典。旨在不忘祖宗当年创业之艰辛,希冀祖宗显灵,赋予在世后代人畜兴旺,生活美满幸福。祭鼓节,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丰繁,堪称华夏民族文化之一绝。 苗族祭鼓,源于相传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从枫木材心蓝孪生的,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而枫木制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归宿之所,只有敲击木鼓,才能唤起祖宗的灵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来体现。

  节前,民族鼓社要举办招龙谢土、选举鼓主买祭牛、迎接子孙鼓 祭鼓节仪式“杀鸡祭祖” ,醒祖宗鼓、砍鼓树等仪式活动。 节目前夕,氏族各户亲友都要抬礼物来贺,整个氏族家家客满。祭鼓时,先请家师念”超度祭牛歌”后,由鼓主母舅杀牛祭祖,献祭后,全体聚集,击鼓吹笙,与祖宗同乐。接着进行“迎接鸟窝”、“投火烘窝”、“上凳”等仪式活动。奇特的是当鼓堂满氏族围观男女在看到表演者的一些动作,体现出明显偎亵意象时,皆不以其丑陋而回避,相反人们怀着美好的情感,认为不“上凳”,人丁不会兴旺,鼓社 就不能繁荣昌盛。在主客“打竹杖、抹花脸”等共众参与性活动之后,还要举行庄重的“捧碗”仪式,苗族先民把碗的圆形和完整无缺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因而把氏族比喻为碗。

  此时五位鼓主共同捧碗,不让碗偏,不使酒溢,寓意在教育苗族人民要齐心合力支撑氏族、爱护氏族,让氏族 祭鼓节仪式“杀牛祭祖” 千年万代都像碗一样的完整无缺,永远繁荣昌盛下去。仪式后即送“祖母鼓”回山安歇。是时,全氏族男女出场,芦笙欢歌,舞蹈奔狂。最后祭师禀告瞑之中的历代祖宗回山安歇,不要为子孙们担忧,活动告终。 整个活动规模庞大隆重,仪式古朴奇特,充满原始意 识与习俗,充分展示了苗族先民的社会文化,使人在这返 朴归真,重返大自然的活动中;重温苗族历史,充分感知 上古先民文化,畅想中华民族的未来。